盖喜生于阳,而心肺皆为阳脏,故喜出于心而移于肺,所谓“多阳者多喜”也。人若心体泰然,喜怒不能役其神,忧思不能夺其柄,心阳不亏,何内伤之有乎?
浮而缓曰脾,浮而短曰肺,小浮而滑曰心,急紧而散曰肝,搏沉而滑曰肾,五脏脉体,不可不明也。然消渴之病,本湿寒之阴气极衰,燥热之阳气太盛故也,治当补肾水阴寒之虚,泻心火阳热之实,除肠胃燥热之甚,济身中津液之衰,使道路散而不结,津液生而不枯,气血和而不涩,则病自已。
谬言为道,更名自功者,侈口妄谈,巧立名色以欺人也。 所谓形寒寒饮则伤肺者,此之谓也。
又如齿为骨之所终,苦通于骨,内不能受其气,复从口齿而出,正因其走骨也。夫肺者,水之母也,水去多则肺气从而索矣,故曰“肺消”。
目者,宗脉之所聚也,上液之道也,口鼻者,气之门户也,故悲哀愁忧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,摇则宗脉感,液道通,故涕泣出焉。寒甚复热而心气受伤,故善惊如有所见。
眼目蒙昧曰“冒”,瞳子者骨子精也,皆主于肾。味过于苦,则抑遏胃中阳气,不能运化,故五谷之气不能胜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