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宜攻邪为主,中暑痎疟,宜扶正为先,则暑化虚而非寒明矣。阳不调之人,用此方,桂、甘、姜、枣宜重,稍加白芍以敛阴;阴不调之人,芍药、甘、枣宜重以调阴,少加桂以宣阳。
《淮南子》言荫暍人于樾下,皆以暑暍为热证,与《内经》相合。况人身皮肤第一层,属太阳主事,岂有外邪入内,而不伤及者乎?
又云:每见世人治温热病虽误,攻其里亦无大害,误发其表,变不可言,足以明其热之自内达外矣。病在三阴为阴证,孩提之童亦有之,房室何与焉。
此亦不舍经义,又从三子,语涉两歧,混而莫辨。善后则宜和胃养阴,汗则九味羌活汤、活人败毒散、柴葛解肌汤、小柴胡汤、吴氏达原饮,加三阳表药,医话柴胡白虎汤之类。
又阴阳别论曰:三阳三阴发病,为偏枯痿易,四肢不举。然瘴与沙更近,则沙毒门射影丸、含沙散,治瘴可通用也。
余病皆同,惟此三者,动关生死,不可不知,不可不亟讲也。药用麻仁、杏仁,取多脂之物,以柔润之,取大黄、芍药之苦,以下降之,取厚朴、枳实之苦温,以推荡之,使以白蜜之甘润,与苦合而化阴。